疫情放开后,身边的“小阳人”越来越多,很多人都在体验着高热、咳嗽不止、浑身疼痛、头痛、腹泻等各种不适,但苦于备用药品不够,甚至根本买不到药。
那该怎么办呢?
先别慌。中医博大精深,有很多调理方,关键时刻用对证,能很好地缓解症状和解决问题,帮你度过难熬的时期。
咳嗽
止咳养肺的清润膏
“肺为娇脏”,一旦外感邪气后很容易肺气上逆导致咳嗽不止,所以需要及时润养、平复上逆的肺气,此时可以用紫苏白果膏来缓解。
白果有敛肺平喘之功,紫苏子辛温,化寒痰的功效很强。桔梗能宣肺化痰、排脓利咽,可在降气、止咳的同时不留邪气。一升一降,方得平稳肺气。
再加甘缓止咳的甘草和滋阴润肺的杏仁、玉竹、蜂蜜,以免宣散太过,损伤肺津。
诸药相合,共奏缓咳化痰、养肺润肺之功,可以很好地缓解咳嗽、鼻塞流涕、咽喉不适的症状。
痰多
顺气化痰的“排气”水
陈皮白萝卜煮水具有顺气化痰、健脾开胃、杀菌消炎的作用,适合经常痰多、胸闷、还有肚子胀气人群,就可以用这个食疗方。
白萝卜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,还能止咳化痰、除燥生津、清热解毒、利便。加入陈皮,加强了理气化痰的功效——这是此方的关键。
一两陈皮一两金,真正的古方陈化陈皮是十分珍贵的。新会陈皮为道地药材,燥湿化痰效用明显,还可以理气健脾,助脾胃消痰,其中的挥发油可以扩张支气管、帮助排痰。
发热
解表散热的足浴包
泡脚能够促进血液循环,打开毛孔,将寒热邪气通过皮肤发散于体外,从而达到解表散热目的,使体温恢复正常。如果感到怕冷、筋脉紧、发不出汗,可以在水中加入温经散寒的药材,来温通全身,散除外寒。
姜寒泡脚包由干姜、花椒、桂枝、白芷、茯苓、苍术、伸筋草、桑枝等中药组成,选材道地,用料实在。有温中散寒、祛风除湿、舒筋活络之功效,可以把内侵到体内的、经络的寒湿之气都疏散掉,自然整个人都舒缓起来了。
适用于外感病邪或受风寒后,乏力困倦、发热、鼻塞、怕冷、不出汗、关节疼痛、睡眠不安等症,寒湿、阳虚体质的人群也可用来调理身体。
泡脚时注意水温42度左右,时间不超过半小时,身上感到微微出汗最好。
没胃口
元气八珍粉
调理脾胃的经典食疗方
外感时没有胃口,是因为脾胃气血都被调动去填充卫气,从而脾胃亏虚,就会出现没有胃口、食量减少的问题。
八珍粉是调理脾胃的经典方,原方首见明代名医陈实功所撰《外科正宗》,陈实功一生注意脾胃的保养,在“人过七十古来稀”的古代,他的寿命长达80多岁。
这款元气八珍粉,在保留了山药、薏米、芡实、莲子、粳米、白扁豆这些核心成分的同时,特别改良加入了五指毛桃、杏仁、猴头菇。经过低温烘炒,激发了谷物类食材的香气,更加适合用来解决外感时没有食欲的问题。
适合人体虚弱、无力时服用,能有效补充脾胃内里的气血,从而从源头上帮助恢复身体机能。
腹泻
止泻不伤正的小茶汤
很多人在“阳”了之后,不停拉肚子,让本来就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。苓苡茶可以帮助健脾胃、祛痰湿,这样可以不伤正气、不留邪气,和缓地防止腹泻过多伤及正气。
此茶为简化版的二陈汤,二陈汤是中医祛湿化痰的经典方。
严选食材、用料扎实、口味清爽,采用原粒破碎处理方式,最大程度发挥其健脾祛湿、理气化痰、升阳止泻的功效。
身体酸痛
通络止痛的“暖身贴”
中医认为:“不通则痛、不荣则痛”,经脉不通、气血亏虚是疼痛发生的最根本原因。外感后经脉不通、气血亏虚时疼痛会更加明显、广泛。
蕲艾暖腹腰带,选用蕲艾、干姜、肉桂、杜仲等温热药物,配以香附、川穹、红花等走窜性药加持。全方以温阳散寒、通经止痛为主,可以帮助气血生发、经脉通畅,从而缓解疼痛不适。
可以用在腰部,也可以用来缓解身体各个部位的疼痛。对腰酸背痛、膝腿冷痛以及下元虚寒者特别适用。注意,孕妇慎用。
这些居家调理的方法,希望能帮大家解决一些烦恼。若是不适症状已经非常严重,还是要及时就医,以免耽误治疗。
关注微信